目录

「笔记」人工智能导论

第一章 绪论

(大概不用看绪论了)

用人工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

  1. 孕育阶段: 各种逻辑学, 计算机学的发展
  2. 形成阶段: 提出人工智能, 并有所研究
  3. 发展阶段: 各种专家系统, 到今天的东西
  • 机器感知: 模式识别, 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
  • 机器思维:
    • 知识表示
    • 知识管理
    • 知识推理
    • 启发式搜索
    • 神经网络, 人脑结构
  • 机器学习
  • 机器行为: 机器人
  • 智能系统及其构造技术
  • 生物学观点: 科学的观点, 研究人类智能的本质, 神经网络
  • 认知学观点: 工程的观点, 运用计算机科学, 模拟智能, 符号处理
  • 符号主义: 认为人工智能起源于数理逻辑, 基于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 以知识的符号表达为基础, 利用推理进行问题求解
  • 连接主义: 认为人工智能来源于仿生学, 基于神经网络及其间的连接机制和学习算法, 以人工神经网络为代表
  • 行为主义: 认为人工智能起源于控制论, 智能取决于感知和行为, 取决于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 而不是表示和推理

人工智能学术派别之争趋于平和, 走向集成和合作

  • 知识表示
  • 知识推理
  • 知识应用
  • 问题求解
  • 机器学习
  • 自然语言
  • 专家系统
  • 模式识别
  • 计算机视觉
  • 机器人学
  • 博弈
  • 计算智能
  • 人工生命
  • 自动证明
  • 自动程序设计
  • 智能控制
  • 智能检索
  • 智能调度与指挥
  • 智能决策
  • 神经网络
  • 数据挖掘

知识表示

  • 数据: 信息的载体和表示
  • 信息: 数据的语义
  • 知识: 有关信息联系在一起形成的信息结构

特性:

  • 相对正确性
  • 不确定性
  • 可表示可利用

知识表示是计算机可接收的用于描述知识的数据结构, 即对知识的描述

  • 符号表示法
  • 连接机制法: 神经网络

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小问题与或逻辑组合成大问题

本原问题: 不能再分解且直接可解的问题

可构造树 (解树, 与或树)

暂时略, 离散忘记光了

(好像不是重点)

带标识的有向图

表示概念:

有属性, 可继承 (箭头继承于)

节点表示动作
节点表示动作
节点表示事件
节点表示事件
语义网络表示事实
语义网络表示事实
语义网络表示分类关系
语义网络表示分类关系
语义网络表示聚集关系
语义网络表示聚集关系
语义网络表示推论关系
语义网络表示推论关系
语义网络表示时空关系
语义网络表示时空关系
语义网络表示多元关系
语义网络表示多元关系

匹配

  1. 根据问题构造网络, 其中有些节点或边的标识为空, 表示待求解问题
  2. 从知识库中找可匹配的网络
  3. 与询问处匹配的则是问题的解

(说的啥玩意)

搜索

采用某种策略, 在知识库中寻找可利用的知识, 从而构造一条代价较小的推理路线, 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

  • 广度优先
  • 深度优先
  • 有界深度优先
    • 迭代加深
    • 找到一个解后减少界限, 以找到最优解
  • 代价树广度优先: 到根的代价小优先
  • 代价树深度优先: 当前点到子节点的代价小的子节点优先

代价树的要从图转换成树 (隐试转换, 在搜索过程中体现, 不是建树), 重复的算不同节点, 会增加节点个数

估价函数 $f(x) = g(x) + h(x)$, $g(x)$ 是根到 $x$ 的实际代价, $h(x)$ 是 $x$ 到终点的估计代价. 可调整二者占比.

$h(x)$ 称为启发函数

  • A算法: 在图搜索的每一步中都使用估价函数

  • A* 算法: $g(x) > 0$, $h(x) \le H(x)$, $H(x)$ 为 $x$ 到终点的实际代价.

  • 局部择优: 优先走当前节点的子节点估价最小的

  • 全局择优: 所有可走节点中选择估价最小的

深/广度优先略

min-max 搜索: 略

早忘记了, 不学了

不学了

经典逻辑推理

按某种策略由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 在人工智能中, 推理是由程序实现的, 称为推理机.

模式匹配: 对两个知识模式进行比较, 看是否一致或相似.

  • 确定性匹配: (经过变量代换后) 完全一致
  • 不确定性匹配: 两个知识模式不完全一致, 相似程度在规定的限度内

冲突: 多个知识匹配

冲突消解策略: 按照一定顺序排序, 选 “最优” 的一个

$\theta = \{t_1 / x_1, t_2 / x_2 , \dots, t_n / x_n\}$, 其中 $x_i$ 是某一公式中不同的变元, $t_i$ 是项 (常量, 变量, 函数等), $t_i$ 不能是 $x_i$, $t$ 的任何子集不能是 $x$ 的任何子集的一个置换. 若 $F$ 为表达式, 则 $F\theta$ 表示对 $F$ 用 $t_i$ 代换 $x_i$ 后得到的表达式, $F\theta$ 称为 $F$ 的特例

复合:

$$\begin{aligned} \theta &= \{t_1/x_1, t_2/x_2, \dots, t_n/x_n\} \newline \lambda &= \{u_1/y_1, u_2/y_2, \dots, u_m/y_m\} \end{aligned}$$

复合代换 $\theta \circ \lambda$ 是从

$$\{t_1\lambda/x_1, t_2\lambda/x_2, \dots, t_n\lambda/x_n, u_1/y_1,u_2/y_2, \dots, u_m/y_m\}$$

中删去如下两种元素:

$$\begin{aligned} &t_i\lambda/x_i, &if\ t_i\lambda = x_i, \newline &u_i/y_i, &if\ y_i\in \{x_1,x_2,\dots,x_n\} \end{aligned}$$

后剩下的元素所构成的集合

$F(\theta \circ \lambda)$ 等价于 $(F\theta) \lambda$

公式集的合一: $F = \{F_1, F_2, \dots, F_n}$, 若存在一个代换 $\lambda$, 使得 $F_1\lambda = F_2\lambda = \dots = F_n\lambda$, 则称 $\lambda$ 是公式集 $F$ 的一个合一, 且称 $F_i$ 是可合一的. 公式集的合一不唯一.

最一般合一 $\sigma$ 是 “不可分解” 的合一, 最一般合一唯一.

求最一般合一: 找出公式集中不同的地方, 用最简单的一个代换将他们变成相同. 这个代换 复合 进结果代换, 直到公式集唯一, 得到的结果代换就是最一般代换.

三段论, 拒取式, CP 等

要证明 $P\rightarrow Q (\neg P \vee Q)$ 永真, 只需证明其否定 $\neg (P\rightarrow Q)$ ($P\wedge \neg Q$) 永假.

原子谓词公式及其否定称为文字. 文字的析取式称为子句. 不包含任何文字的子句称为空子句.

子句集是合取范式的项构成的集合. 任何谓词公式都可以通过等价关系以及推理规则化为相应的子句集.

把谓词公式化成子句集:

  1. 利用 $P \rightarrow Q \Leftrightarrow \neg P \vee Q$ 消去 $\rightarrow$ 和 $\leftrightarrow$
  2. 利用等价关系把 $\neg$ 移到靠近谓词的位置
  3. 重命名变元, 使不同量词约束的变元有不同名字
  4. 消去存在量词
  • 前面没有全称量词约束, 直接用常元 (自己假定) 替换
  • 前面有全称量词约束, 用关于全称量词变元的函数 (自己假定) 替换
  1. 把全称量词移到公式左边
  2. 化成主合取范式
  3. 消去全称量词
  4. 子句变元更名, 不同子句用不同名字
  5. 得到子句集

子句集的意义: 谓词公式 $F$ 不可满足的充要条件是其子句集 $S$ 不可满足.

子句集不可满足: 对于任意论域的任意一个解释, 子句不能同时取得真值.

md不靠

证明任意一个论域很难, 可以在海伯伦域这个特殊的域上进行判定, 与任意论域等价.

海伯伦域 $H_\infty$, 构造方法如下:

  1. $H_0$ 集合包含 $S$ 中出现的所有个体常量; 如果没有则把一个常量 $a$ 放进去. 以 $H_i$ 为定义域,

两个子句, 其中有互补文字, 那么可以把互补文字去掉, 两个放一起析取, 得到的子句称为归结式.

直观理解就是两个互补的总有一个真一个假, 那么两个子句同时满足, 必须其他部分有一个满足的.

推论1: $(S - \{C_1, C_2\}) \cup \{ C_{12} \} \text{不可满足} \Rightarrow S \text{不可满足}$

推论2: $S \cup \{ C_{12}\} \text{不可满足} \Leftrightarrow S \text{不可满足}$

归结得到空子句, 则不可满足

谓词逻辑由于有变元或常元, 不能直接归结. 需要对要消去的互补文字中所有的变元或常元, 使用最一般合一变量代换, 然后才可以归结.

若子句内部有可以合一的文字, 那么应该先用 $\sigma$ 合一. $C\sigma$ 称为 子句 $C$ 的因子. 若 $C\sigma$ 为单一文字, 则称为单元因子.

要证明 $Q$ 是 $P_1, P_2, \dots P_n$ 的结论, 只需证明 $(\bigwedge P_i) \wedge \neg Q$ 是不可满足的, 即子句集不可满足.

应用归结原理证明定理的过程称为归结反演

跳过先

跳过先

  1. 删除: 删除无用的子句缩小归结范围

纯文字

  1. 限制: 对子句进行限制, 减小盲目性

遗传算法

串编码, 称为染色体 (个体), 每位称为基因. 通常使用二进制编码

适应度: 将染色体解码, 带入目标函数算得的值

  • 单点交叉: 染色体中选一个点, 交换两个部分, 得到新的个体
  • 两点交叉: 选两个点, 交换中间
  • 单点变异: 每位基因按照概率改变
  • 对换变异: 随机选取两个位置交换
  • 位移变异: 选取一位移到最前
  • 轮盘赌: 根据适应度, 概率选择
  • 两两竞争: 随机选取两个个体, 选出适应度大的那个
  • 锦标赛选择: 随机选择 S 个个体, 选择适应度最大的
  • 精英保留: 选取最大的
  1. 随机生成 $N$ 个个体
  2. 选择 $N$ 个放入交叉池 (因为概率问题, 所以可能会选到一样的个体)
  3. 按顺序两两组合, 依交叉概率 $p_c$ 交叉, 得到子代
  4. 子代所有基因变异概率 $p_m$ 固定, 按变异概率变异
  5. 从父代和子代中选择 $E$ 个最好的
  6. 从父代和子代中根据选择算子选择 $N-E$ 个, 一共 $N$ 个, 进入下一轮

模糊逻辑

映射 $\mu_A : U \rightarrow [0, 1]$, 为定义在论域 $U$ 上的一个隶属函数

由 $\mu_A(u), u \in U$ 所构成的集合 $A$ 称为 $U$ 上的一个模糊集合

$\mu_A(u)$ 称为 $u$ 对 $A$ 的隶属度

(大概是表示 $u$ “属于” $A$ 的 “程度”)

若论域为有限离散集合:

  1. 扎德表示法

$$A = \mu_A(u_1) / u_1 + \mu_A(u_2) / u_2 + \dots \mu_A(u_n) / u_n$$

$+$ 和 $/$ 只是表示方法, 不是运算符号

隶属度为 $0$ 的元素可以不写

  1. 向量表示法

$$A = (\mu_A(u_1), \mu_A(u_2), \dots \mu_A(u_n))$$

  1. 序对表示法

$$A = \{ (u, \mu_A(u)) \mid u \in U \}$$

若论域为连续集合:

  1. 积分表示法

$$A = \int\limits_{u \in U} \mu_A(u) / u $$

积分号和上面的 $+$ 一样, 只是一个表示方法

$$\begin{aligned} A \cup B: \mu_{A \cup B} &= \max\{\mu_A(u), \mu_B(u)\} \newline A \cap B: \mu_{A \cap B} &= \min\{\mu_A(u), \mu_B(u)\} \newline \neg A: \mu_{\neg A} &= 1 - \mu_A(u) \end{aligned}$$

$$A \subseteq B \Leftrightarrow \forall u \in U, \mu_A(u) \le \mu_B(u)$$

$$A_\lambda = \{u | u \in U, \mu_A(u) \ge \lambda \}$$

为 $A$ 的 $\lambda$ 水平截集, $\lambda$ 称为阈值或置信水平

$R \subset U \times V$

(可以看成一个函数 $R(u, v)$, 在二元逻辑上, $x, y$ 有这个关系, 则 $R(x, y) = 1$, 而在模糊逻辑上, $R(u, v)$ 的值域是 $[0, 1]$, 表示有这个关系的 “程度”.)

用 $\mu_R(u, v)$ 表示隶属度.

矩阵表示和图表示

关系的性质:

  • 自反性: $\mu_R(x, x) = 1$
  • 对称性: $\mu_R(x, y) = \mu_(y, x)$
  • 传递性: $\forall x, y, z \in U, \forall \lambda \in [0, 1]$, $\mu_R(x, y) \ge \lambda, \mu_R(y, z) \ge \lambda$, 有 $\mu_R(x, z) \ge \lambda$

$R_1 \in U \times V$, $R_2 \in V \times W$, $R_1 \circ R_2$ 的隶属度为

$$\mu_{R_1 \circ R_2}(u, w) = \max\left\{\min\{\mu_{R_1}(u, v), \mu_{R_2}(v, w)\}\right\}$$

用矩阵表示, 则是矩阵乘法的形式, 把加换成 $\min$, 把乘换成 $\max$

复合运算不满足交换律 (想想矩阵乘法)

满足自反性, 对称性, 传递性

定理 $R \circ R \subseteq R$ 是 $R$ 满足传递性的充要条件

把 $R$ 矩阵中 $\ge \lambda$ 的设为 $1$, 其他设为 0, 得到的布尔矩阵. 其中划分了两个等价类.

当 $\lambda$ 从 $0$ 上升到 $1$ 时, 分类由粗变细, 构成一个动态的多层次分类, 叫模糊分类

格式:

text

知识: IF x is A Then y is B
证据:    x is A'
----------------------------
结论:                y is B'

或者

text

知识: IF x is A  Then y is B
证据: IF y is B  Then z is C
-----------------------------
结论: IF x is A' Then z is C'

模糊关系构造: 给两个模糊集合 $A, B$, 构造一个关系 $R \subseteq A \times B$.

  • Mamdani 法
  • 扎德法

(公式都会给出)

  • 不, 非: $\mu_{\text{不} A}(u) = 1 - \mu_A(u)$
  • 很, 非常: $\mu_{\text{很} A}(u) = \mu_A^2(u)$
  • 有些, 稍微: $\mu_{\text{有些} A}(u) = \mu_A^\frac 1 2(u)$

$U$ 是工作成绩 $= \{1,2,3,4,5\}$

$V$ 是工资 $= \{100, 200, 500, 800, 1200\}$

$A$ 和 $B$ 分别是 $U$ 和 $V$ 上的两个模糊集

$A$ 表示工作成绩 “好” $={\(1,0), (2,0.2), (3,0.5), (4,0.8), (5,1)\}$

$B$ 表示工资"高" $=\{(100,0), (200,0.1),(500,0.5),(800,0.6),(1200,1)\}

已知 $R$, 已知 $A’=$ 工作成绩 “非常好” $=[0, 0.04, 0.25, 0.64, 1]$

$B’ = A’ \circ R$

text

知识: IF x is A  Then y is B
证据: IF y is B  Then z is C
-----------------------------
结论: IF x is A' Then z is C'

$C’ = A’ \circ (R_{AB} \circ R_{BC})$

可信度方法

CF 模型

IF E THEN H (CF(H, E))

  • E: 证据
  • H: 结论
  • CF(H, E): 知识的可信度, 称为可信度因子. 取值范围是 $[-1, 1]$

$\ $

  • CF(H, E) > 0: 证据增加了结论为真的程度, $P(H|E) > P(H)$
  • CF(H, E) = 1: 证据使结论为真, $P(H|E) = 1$
  • CF(H, E) < 0: 证据增加了结论为假的程度, $P(H|E) < P(H)$
  • CF(H, E) = -1: 证据使结论为假, $P(H|E) = 0$
  • CF(H, E) = 0: 证据和结论没有关系, $P(H|E) = P(H)$

$\ $

  • CF(E): 证据的可信度, 和上面的类似

组合证据

  • $E = E_1 \mathrm{AND} E_2 \dots \mathrm{AND} E_n, CF(E) = \min\{CF(E_i)\}$
  • $E = E_1 \mathrm{OR} E_2 \dots \mathrm{OR} E_n, CF(E) = \max\{CF(E_i)\}$

结论 $CF(H) = CF(H,E) \times \max\{0,CF(E)\}$

若根据不同的证据得到不同的结论可信度, 要求总的可信度, 由如下公式合成:

$$ CF(H) = \begin{cases} CF_1(H) + CF_2(H) - CF_1(H) \times CF_2(H) &CF_1(H) \ge 0, CF_2(H) \ge 0 \newline CF_1(H) + CF_2(H) + CF_1(H) \times CF_2(H) &CF_1(H) \le 0, CF_2(H) \le 0 \newline \frac{CF_1(H) + CF_2(H)}{1 - \min\{|CF_1(H)|, |CF_2(H)|\}} & CF_1(H) \times CF_2(H) < 0 \end{cases}$$

神经网络

单层感知器, 就是一个参数待定的线性方程, 加上一个激活函数.

局限性: 无法解决异或等非线性问题